在基础模型之上构建AI智能体 (AI Agent[1]) ,是过去大半年来非常引人注目的话题;甚至有人把AI智能体称为大模型领域的下半场。今天,我们把目光锁定在企业内部,针对B端落地场景探讨一下AI智能体可能存在的一些形态。
开始之前,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:企业是如何运转以达成业绩目标的?
从人机协作的视角看,现代企业是如下这个样子:
现代企业是由人和机器组成的。这个图里就存在两类节点:
于是,在这两类节点之间,就产生了三种关系:
从这个视角,我们来回答一下前面的问题:任何一个企业,都是通过众多的人与机器之间进行复杂的协作,来达成一个共同的业绩目标的。
我们再看一下图中的椭圆虚线框。它代表企业内的一个业务域 (Domain) ,由关联紧密的某个业务流程串联起来,覆盖到企业内若干人+机器组成的资源。业务域可大可小,如营销域、投放域、商品域、排程域,等等。
在一个业务域内,业务流程一般需要人+机器协作来完成(动用前面讲的三种关系)。为了提高效率,会形成软件系统。
借助这个视角,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以前经常听到的一些概念:
前面我们说,人是智能体,机器是工具。
现在,在新的AI时代,「AI智能体」来了。而它兼具智能体和工具两种属性:
在AI智能体加入之后,本文开头的人机协作图景,就变成了下面的样子:
如图所示,AI智能体可能扮演三种角色:
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,为了支撑各个业务域的业务流程,需要构建大量的软件系统,同时会积累起宝贵的企业核心数据。
因此,企业数字化系统的两个核心要素便是:软件和数据。根据这两大核心要素的提供方是谁,我们把市场参与者先粗略分为两部分:
先讨论数据。一般来说,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。企业倾向于自己生产数据、自己消费数据,轻易不会假手于人。当然,企业也会从外部购买一部分高质量数据,这也是某些行业内数据提供商的机会。
而对于软件系统,情况则复杂得多。通常来说,维持企业运转所需的软件系统,非常丰富多样。企业不可能全部亲力亲为,自己构建。因此,企业需要辨识自己的核心业务域,也就是DDD[5][6]中常说的Core Domain。
在前面的人机协作图景中,椭圆虚线框圈定的业务域,可能是企业的核心域,也可能是非核心域。
所谓核心域,指的是跟企业的业绩直接相关的业务域。比如,银行的存贷款业务,广告平台的客户投放业务,电商的交易、订单业务,等等。而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,审批、财务、办公协作,等等,这些业务都属于非核心域。
一般来说,核心域的软件系统,由于企业竞争导致的定制化程度高,通常是企业自己的IT部门来开发,形成私有软件。而非核心域则可以购买现成的SaaS软件,或者外包给供应商来开发。但在实际中也不尽然。比如,国外的行业分工就比较细分,形成了很多大的SaaS供应商,比如Saleforce、Shopify、Intuit,市值都在千亿美金以上。
回到AI智能体可能扮演的三种角色。
对于AI-0来说,
对于AI-1和AI-2来说,属于新AI时代的增量市场。特别是AI-1,由于不需要与企业数据对接,比较适合初创的软件提供商切入,也适合从to C切入to B。当然,理想的AI智能体产品形态,应该是AI-1和AI-2相结合的。用户既能从AI智能体获取企业外部的海量知识和专业数据,又能通过它与背后的企业内部数据或软件工具交互,让更多的工作由AI来完成。这里的空间非常大。
AI智能体与数据密切相关。在理想的情况下,用户通过AI智能体既能访问到企业外的公开数据,又能访问到企业内的私有数据。与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(如关键词检索)相比,AI智能体的优势在于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上。这种优势体现在两个方向上:
不管怎么说,AI智能体想要发挥最好的效果,通常还是需要依赖客户企业的数据的(AI-1除外)。但是,AI智能体如果与企业数据对接,就可能存在数据安全方面的问题。
站在企业的角度,他肯定是希望,企业可以依赖外部的数据,但企业内部的数据最好不要传输到自己的私域之外。尤其是对于SaaS的软件形态,企业可能是有顾虑的。
怎么解决呢?有三个思路:
建立在基础模型之上的AI智能体技术,正在飞速发展中。它被寄予希望能解决比单纯的predict next token更大尺度的问题。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,AI智能体为行业解决方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。
很多时候,逻辑上成立的,商业上不一定成立。这还受到行业格局、竞争因素等的影响。不过,比较确定的是,企业的数字化转型,空间还非常之大,远比想象的要大。在这一过程中,技术与业务深入结合,市场各方就有望形成有效的社会分工,最终达到多赢的局面。
(正文完)
其它精选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