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散文小说 > 正文

企业AI智能体、数字化与行业分工


在基础模型之上构建AI智能体 (AI Agent[1]) ,是过去大半年来非常引人注目的话题;甚至有人把AI智能体称为大模型领域的下半场。今天,我们把目光锁定在企业内部,针对B端落地场景探讨一下AI智能体可能存在的一些形态。

从人机协作谈起

开始之前,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:企业是如何运转以达成业绩目标的?

从人机协作的视角看,现代企业是如下这个样子:

企业内的人机协作图景

现代企业是由人和机器组成的。这个图里就存在两类节点:

  • 人:负责完成复杂的、具有不确定性的任务。人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智能体。
  • 机器(蓝色方形节点):负责完成简单的、确定性的任务。包括软件、设备等,属于工具。

于是,在这两类节点之间,就产生了三种关系:

  • 人与人之间:沟通关系。为了完成企业的目标,企业内部的人和人之间需要通过沟通的方式来协作。可能是小团队内紧密的team work,也可能是跨团队之间的沟通,或者是上下级之间的沟通。
  • 人与机器之间:人机交互。人和机器之间需要通过产品界面来交互。
  • 机器与机器之间:API。机器与机器之间通过API调用来协作,它们之间沟通所使用的,属于机器语言。

从这个视角,我们来回答一下前面的问题:任何一个企业,都是通过众多的人与机器之间进行复杂的协作,来达成一个共同的业绩目标的。

我们再看一下图中的椭圆虚线框。它代表企业内的一个业务域 (Domain) ,由关联紧密的某个业务流程串联起来,覆盖到企业内若干人+机器组成的资源。业务域可大可小,如营销域、投放域、商品域、排程域,等等。

在一个业务域内,业务流程一般需要人+机器协作来完成(动用前面讲的三种关系)。为了提高效率,会形成软件系统。

借助这个视角,我们来重新审视一下以前经常听到的一些概念:

  • 数字化转型 (Digital Transformation[2]):可以看成,有越来越多的业务域被抽象出来,其中的业务流程从线下迁移到线上。也就是说,在上图中,会有更多机器加入进来。
  • 自动化 (Automation[3]) :让机器承担更多,人承担更少。从而让人有更多时间处理更有创造性的工作,产生更多价值。
  • RPA (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[4]):在软件系统之间建立自动化衔接(通常是模拟人的操作)。仅针对简单场景有效。

AI智能体加入进来以后

前面我们说,人是智能体,机器是工具。

现在,在新的AI时代,「AI智能体」来了。而它兼具智能体和工具两种属性:

  • 半智能体:可以提供知识,且是海量的知识。
  • 半工具:可以自动化调用真正的工具。甚至,现在以大模型为基础的AI智能体,还能将一定程度的规划工作也自动化掉。

在AI智能体加入之后,本文开头的人机协作图景,就变成了下面的样子:

加入AI智能体之后的企业内人机协作图景

如图所示,AI智能体可能扮演三种角色:

  • AI-0:直接参与业务流程自动化。作为自动化流程中的一个节点,完成以前只能由人完成的工作。需要与企业数据对接
    • 场景举例:从文档中批量抽取信息;文档批量翻译;批量的数据挖掘、预测等。
  • AI-1:作为提供知识的Copilot。不直接面向企业的业绩目标,作为人的辅助。需要与人频繁交互,通常以Chat的形式。不需要与企业数据对接
    • 场景:知识问答、总结、文段翻译、数据可视化分析、公开文献阅读、写报告、画图表、写代码,以及其它的各种创作性任务,等等。ChatGPT承担的主要就是这种角色。
  • AI-2:作为新型的人机交互接口。提供更自然的交互界面,主要也是Chat的形式。需要与企业数据对接。这一角色承担的任务可大可小。可以是简单的企业私有文档问答,用于替代传统的文档检索;也可以具备非常复杂的逻辑,成为企业大脑,驱动人机协作更有效率。
    • 场景:企业私域问答;用自然语言执行命令,查询企业内部数据,驱动自动化流程编排,等等。

行业分工与产品形态

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,为了支撑各个业务域的业务流程,需要构建大量的软件系统,同时会积累起宝贵的企业核心数据。

因此,企业数字化系统的两个核心要素便是:软件和数据。根据这两大核心要素的提供方是谁,我们把市场参与者先粗略分为两部分:

  • 企业自身。
  • 软件或数据供应商。

先讨论数据。一般来说,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。企业倾向于自己生产数据、自己消费数据,轻易不会假手于人。当然,企业也会从外部购买一部分高质量数据,这也是某些行业内数据提供商的机会。

而对于软件系统,情况则复杂得多。通常来说,维持企业运转所需的软件系统,非常丰富多样。企业不可能全部亲力亲为,自己构建。因此,企业需要辨识自己的核心业务域,也就是DDD[5][6]中常说的Core Domain。

在前面的人机协作图景中,椭圆虚线框圈定的业务域,可能是企业的核心域,也可能是非核心域。

所谓核心域,指的是跟企业的业绩直接相关的业务域。比如,银行的存贷款业务,广告平台的客户投放业务,电商的交易、订单业务,等等。而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,审批、财务、办公协作,等等,这些业务都属于非核心域。

一般来说,核心域的软件系统,由于企业竞争导致的定制化程度高,通常是企业自己的IT部门来开发,形成私有软件。而非核心域则可以购买现成的SaaS软件,或者外包给供应商来开发。但在实际中也不尽然。比如,国外的行业分工就比较细分,形成了很多大的SaaS供应商,比如Saleforce、Shopify、Intuit,市值都在千亿美金以上。

回到AI智能体可能扮演的三种角色。

对于AI-0来说,

  • 一种方式是,软件供应商提供业务域中私有软件的核心环节,承担AI-0的作用。对于以前的技术无法做到自动化的场景,AI-0智能体则有希望做到。至于软件交付形式,可以是API,可以是私有化部署。
  • 另一种方式是,软件供应商提供整个业务域的SaaS软件。对于核心域来说,第三方软件供应商通常难以做到这一点。但是,商业的复杂性就在于,很多事并非泾渭分明,核心域和非核心域的界限也是如此。这里更合适的判断标准可能是:业务域能否形成行业标准。已经有行业标准存在的,或者形成行业标准后对市场各方利大于弊的,就有希望形成更细致的社会分工,第三方软件供应商也就更有希望参与市场合作。从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看,这样显然会更有效率。不过这是一个比AI-0智能体更大的话题。

对于AI-1和AI-2来说,属于新AI时代的增量市场。特别是AI-1,由于不需要与企业数据对接,比较适合初创的软件提供商切入,也适合从to C切入to B。当然,理想的AI智能体产品形态,应该是AI-1和AI-2相结合的。用户既能从AI智能体获取企业外部的海量知识和专业数据,又能通过它与背后的企业内部数据或软件工具交互,让更多的工作由AI来完成。这里的空间非常大。

数据安全

AI智能体与数据密切相关。在理想的情况下,用户通过AI智能体既能访问到企业外的公开数据,又能访问到企业内的私有数据。与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(如关键词检索)相比,AI智能体的优势在于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上。这种优势体现在两个方向上:

  • 一个是用户个人的工作信息,可以更多地输入给AI智能体。AI智能体可以自动处理更多的信息,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。
  • 另一个方向是在获取到信息之后,AI智能体可以对信息做更多、也更复杂的后处理。

不管怎么说,AI智能体想要发挥最好的效果,通常还是需要依赖客户企业的数据的(AI-1除外)。但是,AI智能体如果与企业数据对接,就可能存在数据安全方面的问题。

站在企业的角度,他肯定是希望,企业可以依赖外部的数据,但企业内部的数据最好不要传输到自己的私域之外。尤其是对于SaaS的软件形态,企业可能是有顾虑的。

怎么解决呢?有三个思路:

  • 把数据分级。企业内部的数据,可以按照敏感程度分级。通过合适的权限控制和产品设计,避开敏感数据。
  • 解决信任问题。这需要遵循行业安全标准。
  • 私有化部署。在某些场景,私有化部署非常有效。不过,纯粹的私有化部署对AI系统来说,不算友好。因为它的反馈迭代速度很慢。

小结

建立在基础模型之上的AI智能体技术,正在飞速发展中。它被寄予希望能解决比单纯的predict next token更大尺度的问题。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,AI智能体为行业解决方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。

很多时候,逻辑上成立的,商业上不一定成立。这还受到行业格局、竞争因素等的影响。不过,比较确定的是,企业的数字化转型,空间还非常之大,远比想象的要大。在这一过程中,技术与业务深入结合,市场各方就有望形成有效的社会分工,最终达到多赢的局面。

(正文完)

参考文献:

其它精选文章


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,并包含下面的二维码!否则拒绝转载!
本文链接:http://zhangtielei.com/posts/blog-ai-agent-to-b.html
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微博:微博上搜索我的名字「张铁蕾」。
我的微信公众号: tielei-blog (张铁蕾)
上篇: 白话科普:Transformer和注意力机制
下篇: 技术变迁中的变与不变:如何更快地生成token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