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儿绘画班的王老师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,尤其是在教育小孩子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理论。有一次我和王老师聊天,聊着聊着,很自然地就聊到了关于小孩子天赋的话题。王老师提到了她的观点:天赋,其实是个伪命题。我对此深表赞同。所谓「天赋」,只不过是个方便的说法而已。
那天赋是什么呢?我们可以试着书写这样一个公式来解释它:
天赋 = 兴趣 + 坚持 + 正反馈
就是首先由于某种原因,你对某方面的事情产生了兴趣。然后,你投入时间和精力,并一直坚持了下去。在这个过程中,你收到的反馈主要是正向的,比如自己做出了成绩,或是得到了别人的赞赏,那么你就会继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上面。最后,你可以对自己说:我做这个事情很擅长,比大多数人做得要好,看来我在这方面是有些天赋的。
王老师还讲述了她小时候学绘画的经历来佐证这个结论。当她觉得自己画得不够好,产生挫败感的时候,她从妈妈那里得到的总是鼓励。妈妈会对她说,你画得已经很好了,比我画得好多了呢。这个就是正反馈。
有时候,人生就是这样奇妙,父母家人或老师朋友的一句赞扬,就有可能让一个人喜欢上某件事情,并成为持续坚持的动力。
当我最开始动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我本来打算拟的题目是《天赋是个伪命题》。这也跟我一直以来的看法吻合。但客观地思考之后,我决定把文章标题改成了一个问句,以表达本文做开放式探讨的态度。毕竟,全盘否认「天赋」的存在,多少有些武断。
想想我们听说过的那些少年天才的故事,似乎不用「天赋」两个字实在很难解释,比如我们在学习数学定理的时候经常听到的名字——高斯。据说高斯小朋友在很小的时候,就展现出了超人的数学才华,三岁时就能指出父亲帐册上的错误(尽管这个故事已经难辨真伪),十岁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利用等差数列求和的方式计算「从1加到100」(注意,是在从来没有参加过奥数培训班的前提下……)。在高斯19岁的时候,他取得了一个举世震惊的数学成就,证明了什么样的正多边形可以用尺规作图的方式作出来(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传说中的正十七边形)。据说,在那之前,用尺规作出正十七边形,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。
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承认天赋多少会有些令人沮丧。这可能意味着,我们不得不承认,在某些事情上,不管我们付出多少努力,仍然做不出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。
然而,「天赋」是一个被如此广泛接受的概念,以至于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之中,并经常影响我们的选择和决定。从最开始小孩子的兴趣培养,到上大学选择专业,再到毕业后的择业,以及职业生涯的每一步选择,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点上,我们几乎一定会问自己一个问题:我们的天赋是否足够支撑我们当前的选择。特别是当我们在某个领域花费了心血,却仍然得到一个糟糕的结果的时候,这个问题变得尤其严峻。
从本世纪初开始互联网崛起的这十几年间,大量的毕业生进入了「程序员」这个行当。但是,在工作了几年之后,很多人一定会产生一个疑问:我到底适不适合干这份工作?编程真的那么有意思吗?相信很多人需要这样一个答案。因此,对于「天赋」这个命题,我们需要冷静地去面对它,思考它。
从理性出发,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:
上面两种说法看似都是有道理的。这很不幸,有点类似于康德哲学中的「二律背反」。就好像当我们追问「上帝是否存在」这样的问题时,沿理性的不同思路完全可以导向完全相反的答案。根本原因就在于,我们试图用理性去理解超越我们自身经验界限的概念。
实际上,按照现代心理学和科学哲学的标准,无论我们论证「天赋是存在的」或者「天赋是不存在的」,这都是一个无法被证伪的论题。比如,假设我们相信「天赋」这个概念,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始终表现优秀时,我们会说,这个人在这个领域拥有天赋;而当某个人一事无成的时候,我们就会说,这个人在这个领域没有天赋。然而,当我们试图举出反例的时候,比如说某个人一直也没表现出什么语言文学上的天赋,结果在人生的后半段却大器晚成,成了作家。那我们能够说天赋的概念在这里失效了吗?实际上,我们很可能会这样评价:这个人在写作上的天赋之前被环境埋没了,现在终于显现了出来。这就有点类似于用星座来解释人的性格,总是有办法解释得通。
所以说,按照科学的观点,我们无法通过观察某个事实或设计某个实验来否定「天赋」这个概念。也就是说,它不具有可证伪性。而这样的问题或概念在科学上是没有意义的。
虽然在科学意义上天赋这一概念缺乏严谨性,但在生活中这无疑仍是一个重要概念,它已经深入人心。我们提及或探讨这个话题的真正目的,其实是想探究这样一个问题: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能够达到多深的造诣,这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到底是什么?
容易想到,至少有三方面的因素,是我们无法避而不谈的。
第一个因素,就是天赋。
在生活中,我们可能也会用其它的词汇来表达,有时候我们把它等同于「基因」,有时候我们会评价某个小孩聪明还是不聪明,显然这些都和天赋的概念有些关系。这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,我们前面也分析过,它不可证伪,更像是一种事后解释。当一个人做出了成就,或是在某个方面已经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优势,我们才会给他贴上一个「有天赋」的标签。而如果我们想利用这一概念进行事前预测,比如为小孩子找到他们真正的天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,却发现这个事情难上加难。
第二个因素,是环境。
好的环境有利于人的成长,心理学也已经给出了客观的结论。本文开头提到的「正反馈」,自然也是也来自于环境因素。
但是,环境毕竟是个外在因素,它很多情况下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。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数学天才高斯,他的家庭环境其实算是非常糟糕的,父亲是个泥水匠,丝毫不重视教育,母亲也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。如果不是后来得到一位公爵的资助,高斯很可能早年就不得不辍学了。
而更为关键的是,环境是个客观因素,它好也罢,坏也罢,我们通常无力改变(至少在开始的时候)。
第三个因素,我们容易想到的是,勤奋或者努力的程度。不过,这样描述还不够全面。一个人的性格、态度、心境、自我驱动力,以及对理想目标的执着,面对挫折的勇气,等等,所有这些深藏于内的特质,很可能会对个人的成长产生更为持久的影响。我们可以把这些特质统称为「心灵力量」。
曾经有位同事告诉我,据他观察,周围的人当中,如果能够做到在一天中有超过50%的时间可以高度集中精力地投入工作,就算是不错了。而天才往往比普通人更加刻苦,他们总是能找到足够激动人心的目标,不会浪费一点一滴时间。显然,这种自控力,也属于心灵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这些心灵力量,是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逐步形成的。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,对于一切都懵懵懂懂,但伴随着每一步的成长,在与外部世界更深一层的交互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内在人格。回想一下,我们是从哪一刻开始,第一次感受到了别人的情绪,第一次明白了奋斗的意义,第一次了解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和残酷,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第一次对想要做一件事产生了强烈的渴望。所有这些,就像婴儿的第一次啼哭般,都对我们影响深远,甚至远远超过了其它因素。
一个人有没有「天赋」,殊难预料。
金庸小说中的郭靖,可谓资质鲁钝,但他也有优点,黄蓉说他「是直性子之人」,苦思某事,竟能着魔。所以练武功反而有天赋。还有虚竹,一个木讷老实的小和尚,普通的没法再普通,但小说中多次说他「记心甚好」,不管学的是厉害武功还是精深医术,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。
自然,这些都是传奇故事。传奇的故事需要有传奇的主人公,所以,传奇里的主人公们都有奇遇,有天赋,身怀绝世武功。
那在现实世界中,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「天赋」呢?
我的观点是,相信天赋是一种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的能力,但同时保持谨慎、客观以及乐观的态度。这绝不能说是一种「正确答案」,这只是一种信念。我一直相信,全面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可以让任何人获得某一领域的真知灼见。无论「天赋」这个概念是真是伪,但毫无疑问,不管是对于「有天赋」的人来说,还是对于「缺乏天赋」的人来说,全面而系统的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。
相反,把什么都简单地归结为天赋,则是多少有些不太负责任的一种说法,就像把一切都归于命运一样。
不管怎样,我们手中不止拥有「天赋」这一个选项。能否在某个方面取得成功,更多地将取决于我们在持续投入的路上走得多远,取决于我们的心灵力量有多强。
我猜——朋友——你可能跟我一样,虽然还无法确定自己会在哪些方面有出众的天赋,但也会时不时地冒出一些怪念头,时不时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考人生的可能性。毕竟,我们先信了,才有奇迹^-^ 人生又何尝不会是一段传奇呢?
(完)
其它精选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