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,眼前的场景突然间变得似曾相识?那些相似的画面在脑海深处风驰电掣地闪过,仿佛来自于前世。只那么一瞬,你会莫名地迷失自我,不知身在何处。
此刻也许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形。我驱车奔驰在五环路上,刹那间,周围的一切变得安静。没有了隆隆的车轮声,没有了发动机的轰鸣,犹如置身于一部无声的电影。放眼望去,路的尽头依稀便是北京西山的暗影。夕阳低挂群山之巅,洒下柔和的万道霞光。
片刻间,我开始怀疑这是否是来自前世的记忆。我仿佛正驾驶着巨大的宇宙飞船,掠过陌生星球的表面。宇宙空间中弥漫着黑色的光,视野却清晰异常。
群山如黑洞,一瞬似永恒。
熟悉的路,熟悉的场景,又突然变得如此陌生。眼前这条路不知道已经来来回回了多少次,但我却从来没有注意过远处那黑黝黝的群山。山的那边会有什么呢?那里是否真的是落日隐藏行迹的地方?
就在这时,躺在后座上的女儿突然唱了起来:“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,他们活泼又聪明,他们调皮又灵敏……”
“哈哈哈哈”,我内心狂笑不止!
女儿的歌声瞬间把我拉回现实。
山的那一边,也许真的有一个神奇的世界。那里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的小精灵,那里有充满欢笑的蘑菇屋,每天都上演着蓝精灵智斗格格巫的精彩故事。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真相,除非我们亲自翻过那座山。但山的这一边,却再清楚不过。这里只有上班、工作、下班,再上班、再工作、再下班,再加上一堆生活琐事。
我相信,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一座高山。而山的那一边,充满了无限可能。
对于不同的人来说,那里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世界。有人说,那里有香车美女游轮;有人说,那里意味着天涯海角,无拘无束,任我独行;也有人说,那里只是一份恬静的生活,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,山的那一边很简单,那只是一个心灵的港湾,那里有我们真正喜欢和迷恋的东西,也有很多未知等着我们去探索。
然而,当我们的生活步入常轨,当理想的锋芒褪尽,心中的那座山也渐渐远去。到最后,终于有一天,我们做到了对它视而不见。
也只有在极少数的瞬间,当你一觉醒来,踌躅满志的时候,或者当你劳累一天,却深夜无眠的时候,它会不期而至,宛如前世的记忆,在脑海中一闪而过。
但是,我们内心深处却热切盼望着日复一日的生活能够发生改变。想象一下,也许有一天,一只猫头鹰衔着一封神秘的信件终于来敲打你的窗户。从此,你就像哈利波特一样,乘上开往魔法学校的特快列车,彻底脱离了麻瓜们的旧世界。
对于小孩子来说,整个世界都是一样的,充满了未知和新奇。但对于成年人来说,世界却被那座山一分为二。
前些日子,一位粉丝给我留言,说他刚参加工作满一年,正处于理想情怀和社会现实摇摆不定的时刻,内心有点迷茫。我回复他说,其实哪个人不是每天都游走在理想和现实的两端呢?成人的世界本就一分为二。关键是要确保自己处于恰当的位置上,能够通过不断地调整现实而向理想逼近。
在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之间取得折衷,是个必然的选择。但真正可怕的是,我们在现实的世界中逐渐麻木,放弃了希望。比如有些工程师同学认为自己数学不好,算法不好,就对技术的底层原理避而远之。时间长了,就变得安于现状,觉得自己能够做做业务开发就足够了。而如果进入这种状态后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,坐井观天,那就更加糟糕了。
没有什么事情是必然的,也没有谁不经过努力就能成为天才。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对每个人来说都始终存在。
近来重读金庸的小说,又一次感叹大师的文笔。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,后来网上一查,才发现这副由书名组成的对联能够拼凑出来纯属巧合。金庸在一个访谈中说:“我写第一部小说时,根本不知道会不会写第二部;写第二部时,也没有完全想到第三部小说用什么选题,更加不知道用什么书名。”
看来,大师当初也不知道自己会成为大师。只是就这样一部一部地写下去,终成经典。
估计很多人都被问过类似的问题:如果有一天你赚够了几个亿,到时候你会干嘛?当一个朋友这样问的时候,我开玩笑说,终于有时间来研究下量子科学到底是咋回事了。
朋友说,都财富自由了,还研究那干啥,不如周游列国去啊。
但人生就是这么地有意思,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梦想。
这个世界本来并不乏味,充满了很多有意思的话题,比如:P到底等不等于NP?量子计算机到底是什么原理?相对论的时间膨胀能否直观地理解?多重宇宙是不是真的存在?经典物理学的两朵乌云(指迈克尔逊-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)是如何让整个物理学世界轰然崩塌?这些问题,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暇考虑。因为,它们都属于遥远的山的那一边。
然而,谁也阻挡不住你对未知的探索。
就像物理学家霍金,身不能动,思想却飞出了这个宇宙的尽头。
翻越一座山,是为了更远的征途。山的那一边,是一个未知的宇宙。它永远都在那里,指引着我们一路向前。
人们总是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待,不是吗?
(完)
其它精选文章: